海洋碳汇技术培训班在威海南海新区举办
海洋碳汇技术培训班在威海南海新区举办
海洋碳汇技术培训班在威海南海新区举办编者按:农业(nóngyè)(nóngyè)兴,百业(bǎiyè)旺;农民富,潍坊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de)新征程上,潍坊作为农业大市,始终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从“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到“寿光模式”,这片热土不断书写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展现潍坊三农领域的创新实践和先锋力量(lìliàng),鲁网潍坊联合潍坊市农业农村局进行“强农先锋”专题采访,聚焦(jùjiāo)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模范人物、先进典型和标杆案例(ànlì),传播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以先锋为镜,向榜样看齐,汇聚农业强市的澎湃动能,为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gèngfù)凝聚力量。
鲁网6月15日讯(记者 王玉龙(yùlóng) 张丽华)临近夏收,大地(dàdì)蒸腾,暑热难耐。上午十点,烈日(lièrì)之下,潍坊市农业科学院小麦(xiǎomài)研究所负责人于海涛还在试验(shìyàn)田里调查小麦新(xīn)品系农艺性状(xìngzhuàng),汗水早已浸湿衣衫。眼下的这160亩小麦育种田,种植了进入鉴定试验阶段的小麦新品系872个,进入品系试验的小麦新品系150个,还有12个品系正参加国、省品种审定试验——这些都是于海涛日夜惦记的“宝贝”。
于海涛,男,1984年7月(yuè)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nóngyìshī),潍坊(wéifāng)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2010年于山东农业大学(nóngyèdàxué)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硕士学位,并于2023年获新疆农业大学作物学博士学位(bóshìxuéwèi)。2010年考入潍坊市(wéifāngshì)农业科学院工作至今,致力于小麦遗传育种及高效(gāoxiào)栽培技术的科学研究与推广应用(tuīguǎngyìngyòng)。现任潍坊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负责人,同时担任山东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潍坊试验站站长、潍坊市小麦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荣获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鸢都学者特聘专家、潍坊市有(yǒu)突出贡献中青年(zhōngqīngnián)专家、潍坊市先进工作者、潍坊市五一劳动奖章、潍坊市粮食生产先锋、潍坊市实干奉献好党员、潍坊市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人生有很多选择,于海涛的选择似乎有点“与众不同(yǔzhòngbùtóng)”。
也许打小见惯了(le)农业劳动,对农业有了一份特别的情感,在高中毕业面临大学专业选择时,于海涛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农学(nóngxué)作为学习(xuéxí)和发展的方向,立志扎根农业,希望造福民生。
大学期间,他就认真学习(rènzhēnxuéxí)和研究(yánjiū)作物遗传育种,跟随小麦育种专家孔令让教授(jiàoshòu)、李安飞教授潜心科研试验。硕士毕业后,加入到了潍坊市农科院小麦所参与小麦科研工作。工作中,他尝试将理论和实践(shíjiàn)结合,虚心向专家和老师学习请教,并对(duì)自己提出了“吃苦耐劳、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勇于探索”的要求,这也(yě)使得他在日后的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积累和提高,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属于(shǔyú)自己的工作方式。
刚到(dào)潍坊市农科院不久,于(yú)海涛就发现了小麦育种面临的(de)种种困难。小麦育种需要时间的积淀,1个品种从选育到审定需要10-12年(nián)的时间。这期间,需要育种者投入大量的精力,更需要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
“育种正如(zhèngrú)撑上船,一篙不可放缓。”育种工作一旦出现中断,育种材料会大量丢失,如果想再次(zàicì)从事育种工作,那就需要(xūyào)从头再来,在此期间(zàicǐqījiān)潍坊市已经有18年未能有自主新品种的出现。“想要从事小麦育种,一定要甘于平淡,敦本务实,并且还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信心和咬定青山不放松(yǎodìngqīngshānbùfàngsōng)的坚持。”于海涛回忆说。
在经过了困难面前的思想斗争后,他做好(zuòhǎo)了攻坚克难的准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既然选择(xuǎnzé)(xuǎnzé)了农业,选择了小麦育种(yùzhǒng),就要放平心态(xīntài),从头做起!”种质资源是进行育种的“物质基础”,研究工作起步时(shí),于海涛手上可谓是“一贫如洗”,什么都没有。他就从零起步,跑遍了山东小麦育种单位,搜集了3000多份种质资源。“每得到一份种子,我都如获至宝。”设备简陋、场地(chǎngdì)狭小、没有经费,反而激发了他育种的热情。
“因为条件艰苦,我不得不思考如何实现‘少(shǎo)投入,高命中率’。”于海涛说,一个优良品种需要从上(shàng)千个(qiāngè)原始材料中确定亲本,从万份单株中一株一株观察,分析分蘖、抗寒、抗旱、抗病等因素(yīnsù),需要上百个环节,经过几代筛选,最终(zuìzhōng)才到(dào)审定推广。每年,他都要带领团队要配置上千个小麦杂交组合试验,不断地挑、不断地配、不断地种,等到了F6代,它的产量、抗病性等品质才能基本符合要求,然后再挑选出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系进入鉴定试验,最终产量、抗逆性达标的品系在下一年(yīnián)进入品比(pǐnbǐ)试验。顺利通过品比试验的品系,将(jiāng)参加品种审定试验,这期间时间就需要3到5年。而审定试验顺利通过后,一个小麦新品种(xīnpǐnzhǒng)才算被正式研发,方可进入生产推广环节。
“十年磨一种”不是一句空话,于海涛用十年的(de)坚持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主持选育的小麦(xiǎomài)新品种(pǐnzhǒng)“潍麦12”2021年通过山东省审定,填补潍坊市(wéifāngshì)18年未有自主小麦品种的历史空白,补足了潍坊市小麦育种(yùzhǒng)的短板。2022年“潍麦12”通过国家小麦新品种审定,成为潍坊市第一个通过国审的小麦自主品种。现在,潍麦12作为潍坊自主选育的高产小麦品种,更加(gèngjiā)适宜潍坊地区(dìqū)种植,增产幅度明显,综合抗性突出。通过该品种的推广,明显提高潍坊小麦粮食产量,保证小麦生产安全,同时抬升了小麦种植户(hù)的收入和种植积极性。
丘吉尔曾说过,我没什么可以奉献,有的(de)只是(zhǐshì)热血、辛苦、眼泪和汗水。从事(cóngshì)小麦育种十多年来,于海涛把青春全部奉献给(fèngxiàngěi)了小麦科研。“做农业哪有不辛苦,起早贪黑,挥汗如雨都只是常事。既然起步基础差(chà),那就要用更加的努力来弥补……”,对他来说,日常的加班是常态,节假日的休息更是奢望。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农历五月是麦收的(de)(de)(de)季节,要赶在麦收之前争分夺秒地完成(wánchéng)试验的前期准备和资料积累,五一劳动节就真的成为了努力劳动的节日,一头扎进麦田,授粉、杂交、选种,繁杂的田间工作还有扎人的麦芒,只能戴上破旧(pòjiù)的草帽,穿上长袖的衣裳,顶着日渐毒辣的太阳(tàiyáng),一天下来,如同洗了几遍澡一样。而麦收后还要进行考种、品种加代、撰写试验报告等,马不停蹄的同时还要迎来新一季的播种(bōzhǒng)以及平时大量的资料整理统计、试验内容的总结等,一年到头很难(hěnnán)有休息的时候。
五一杂交,端午麦收(màishōu),十一播种,在(zài)别人都在享受(xiǎngshòu)长假的时候,却是于海涛和他的同事们最忙的时候。野火相连打麦田,仰看斗转月低弦,为了研究,他经常凌晨5点就要赶赴田间地头,晚上直到天色渐黑(jiànhēi)才能收工,一天工作在15个小时以上。为了节约时间,一天三顿饭也只能馒头就水凑合吃喝,但是每次抬头看到(kàndào)被傍晚阳光渲染(xuànrǎn)过的麦子,着实金黄起来(qǐlái),心情也美丽起来,“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值得我为此付出一切。”
为搜集种质资源,了解品种的适应性,推广“潍麦”系列品种,每到小麦灌浆后,于海涛都要到河北、河南、山西(shānxī)及省内各地考察,十年来跑(pǎo)了数十万公里。“不是在(zài)田间做研究,就是在风尘仆仆的考察路上(lùshàng)”。同事评价他。
努力不会白费,汗水不会欺骗。“十多年来我(wǒ)的工作有了(le)(le)较为显著的成果,获得了多项专利、荣誉和(hé)奖项,但真正让我自豪和骄傲的是为中国农业和小麦产业尽了我最大的努力,让农民更多收获、更加富裕,为国家社会稳定,种质粮食安全做出了我自己的贡献!”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小麦(xiǎomài)育种研究(yánjiū)的(de)成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农科院领导(lǐngdǎo)同事的支持。在加入农科院不久后,于海涛就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shì)无法在科研中做到面面俱到的,自那时起,他就开始注重课题组的团队建设,挑选精兵强将组成了一支小麦育种科研团队,现有博士23人,硕士13人,本科1人。
工作(gōngzuò)中,于海涛处处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要求成员(chéngyuán)们既然选择了这一行(yīxíng),就要耐得住寂寞,扑下身子到田间地头(dìtóu),注重学以致用,把书本上学(shàngxué)到的(de)知识举一反三用到实践中。另外他根据同事们的个人特点,分别帮助他们确定了日后(rìhòu)的科研方向和平时的工作内容,大家各有分工,却又团结协作。同时在繁杂的工作之余,注重和团队成员们的交流,经常举行团建活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经过几年的磨合,大家配合得越来越默契,团队取得的成果也十分显著。
种业要可持续(chíxù)发展,要育繁推一体化,必须加强科研院所与政府、企业、高校的联系,政科企教融合,才有助于种业成果的推广应用。于海涛(hǎitāo)带领团队(tuánduì)和山东菲达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潍坊丰瑞农业(nóngyè)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农业部门密切合作,坚持广泛开展农业新(xīn)技术(jìshù)、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助推构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机制和产业化全程服务体系的发展。
自2019年开始,他们(tāmen)先后在昌邑、高密、寒亭建立了(le)潍坊市农业科学院示范基地(jīdì)、山东省良种工程小麦项目示范基地、山东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潍坊综合试验站示范基地,开展新(xīn)品种、新技术示范,定期组织科技培训。团队帮助昌邑市青阜农业公社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走“种养加一体(yīt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fāzhǎn)”之路(lù),实行(shíxíng)“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开展耕、种、管、收、储、加、销全程(quánchéng)社会化(shèhuìhuà)服务,打造了一处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综合体,每年带动农民节支增收3000多万元,流转托管土地面积10.6万亩。该项目是目前省内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基础设施配套最全、服务链条最完善的农业生产经营项目,将(jiāng)昔日贫瘠的盐碱地变成了肥沃的屯粮田。
十四五期间,于海涛主持选育了1个国审小麦(xiǎomài)(xiǎomài)新品种(xīnpǐnzhǒng)(pǐnzhǒng)、5个省审小麦新品种,获得7项(xiàng)植物新品种权,有效推动了潍坊市种业创新和小麦产业发展(fāzhǎn)。主持选育的小麦新品种“潍麦12”作为潍坊市首个国审小麦新品种,填补全市 18 年(nián)未有自主小麦新品种的历史空白。2023年“潍麦13”“潍麦15”“潍麦16”通过审定(shěndìng),占同年全市审定作物新品种的 50%。“潍麦 13”于2025年入选山东省农作物优良品种“苗头型”小麦品种,并被列为潍坊市主要粮油作物主推(zhǔtuī)品种,“潍麦15”在第七届黄淮麦区(màiqū)小麦新品种地(dì)展博览会中获评专家推荐品种、2025年被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zǒngzhàn)评为综合表现突出品种,“潍麦16”于 2024年以实打亩产892.52公斤刷新潍坊市小麦单产(dānchǎn)纪录。“潍麦”系列小麦以其高产、抗倒伏、抗寒性强等特点深受农民欢迎,在山东省、山西省、河北省等地实现了大面积推广种植。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下一步,我们将在传统育种(yùzhǒng)技术基础上,充分运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双单倍体育种、聚合育种等先进的生物育种技术,重点开展(kāizhǎn)高产抗逆广适小麦(xiǎomài)、强筋小麦、功能保健小麦的选育工作,同时聚焦小麦深加工产业链(chǎnyèliàn)发展,以满足绿色农业(nóngyè)和农业供给(gōngjǐ)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为潍坊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为潍坊乃至全国小麦产业注入新活力(huólì),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于海涛说。 
编者按:农业(nóngyè)(nóngyè)兴,百业(bǎiyè)旺;农民富,潍坊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de)新征程上,潍坊作为农业大市,始终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从“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到“寿光模式”,这片热土不断书写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展现潍坊三农领域的创新实践和先锋力量(lìliàng),鲁网潍坊联合潍坊市农业农村局进行“强农先锋”专题采访,聚焦(jùjiāo)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模范人物、先进典型和标杆案例(ànlì),传播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以先锋为镜,向榜样看齐,汇聚农业强市的澎湃动能,为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gèngfù)凝聚力量。
鲁网6月15日讯(记者 王玉龙(yùlóng) 张丽华)临近夏收,大地(dàdì)蒸腾,暑热难耐。上午十点,烈日(lièrì)之下,潍坊市农业科学院小麦(xiǎomài)研究所负责人于海涛还在试验(shìyàn)田里调查小麦新(xīn)品系农艺性状(xìngzhuàng),汗水早已浸湿衣衫。眼下的这160亩小麦育种田,种植了进入鉴定试验阶段的小麦新品系872个,进入品系试验的小麦新品系150个,还有12个品系正参加国、省品种审定试验——这些都是于海涛日夜惦记的“宝贝”。
于海涛,男,1984年7月(yuè)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nóngyìshī),潍坊(wéifāng)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2010年于山东农业大学(nóngyèdàxué)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硕士学位,并于2023年获新疆农业大学作物学博士学位(bóshìxuéwèi)。2010年考入潍坊市(wéifāngshì)农业科学院工作至今,致力于小麦遗传育种及高效(gāoxiào)栽培技术的科学研究与推广应用(tuīguǎngyìngyòng)。现任潍坊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负责人,同时担任山东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潍坊试验站站长、潍坊市小麦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荣获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鸢都学者特聘专家、潍坊市有(yǒu)突出贡献中青年(zhōngqīngnián)专家、潍坊市先进工作者、潍坊市五一劳动奖章、潍坊市粮食生产先锋、潍坊市实干奉献好党员、潍坊市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人生有很多选择,于海涛的选择似乎有点“与众不同(yǔzhòngbùtóng)”。
也许打小见惯了(le)农业劳动,对农业有了一份特别的情感,在高中毕业面临大学专业选择时,于海涛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农学(nóngxué)作为学习(xuéxí)和发展的方向,立志扎根农业,希望造福民生。
大学期间,他就认真学习(rènzhēnxuéxí)和研究(yánjiū)作物遗传育种,跟随小麦育种专家孔令让教授(jiàoshòu)、李安飞教授潜心科研试验。硕士毕业后,加入到了潍坊市农科院小麦所参与小麦科研工作。工作中,他尝试将理论和实践(shíjiàn)结合,虚心向专家和老师学习请教,并对(duì)自己提出了“吃苦耐劳、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勇于探索”的要求,这也(yě)使得他在日后的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积累和提高,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属于(shǔyú)自己的工作方式。
刚到(dào)潍坊市农科院不久,于(yú)海涛就发现了小麦育种面临的(de)种种困难。小麦育种需要时间的积淀,1个品种从选育到审定需要10-12年(nián)的时间。这期间,需要育种者投入大量的精力,更需要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
“育种正如(zhèngrú)撑上船,一篙不可放缓。”育种工作一旦出现中断,育种材料会大量丢失,如果想再次(zàicì)从事育种工作,那就需要(xūyào)从头再来,在此期间(zàicǐqījiān)潍坊市已经有18年未能有自主新品种的出现。“想要从事小麦育种,一定要甘于平淡,敦本务实,并且还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信心和咬定青山不放松(yǎodìngqīngshānbùfàngsōng)的坚持。”于海涛回忆说。
在经过了困难面前的思想斗争后,他做好(zuòhǎo)了攻坚克难的准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既然选择(xuǎnzé)(xuǎnzé)了农业,选择了小麦育种(yùzhǒng),就要放平心态(xīntài),从头做起!”种质资源是进行育种的“物质基础”,研究工作起步时(shí),于海涛手上可谓是“一贫如洗”,什么都没有。他就从零起步,跑遍了山东小麦育种单位,搜集了3000多份种质资源。“每得到一份种子,我都如获至宝。”设备简陋、场地(chǎngdì)狭小、没有经费,反而激发了他育种的热情。
“因为条件艰苦,我不得不思考如何实现‘少(shǎo)投入,高命中率’。”于海涛说,一个优良品种需要从上(shàng)千个(qiāngè)原始材料中确定亲本,从万份单株中一株一株观察,分析分蘖、抗寒、抗旱、抗病等因素(yīnsù),需要上百个环节,经过几代筛选,最终(zuìzhōng)才到(dào)审定推广。每年,他都要带领团队要配置上千个小麦杂交组合试验,不断地挑、不断地配、不断地种,等到了F6代,它的产量、抗病性等品质才能基本符合要求,然后再挑选出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系进入鉴定试验,最终产量、抗逆性达标的品系在下一年(yīnián)进入品比(pǐnbǐ)试验。顺利通过品比试验的品系,将(jiāng)参加品种审定试验,这期间时间就需要3到5年。而审定试验顺利通过后,一个小麦新品种(xīnpǐnzhǒng)才算被正式研发,方可进入生产推广环节。
“十年磨一种”不是一句空话,于海涛用十年的(de)坚持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主持选育的小麦(xiǎomài)新品种(pǐnzhǒng)“潍麦12”2021年通过山东省审定,填补潍坊市(wéifāngshì)18年未有自主小麦品种的历史空白,补足了潍坊市小麦育种(yùzhǒng)的短板。2022年“潍麦12”通过国家小麦新品种审定,成为潍坊市第一个通过国审的小麦自主品种。现在,潍麦12作为潍坊自主选育的高产小麦品种,更加(gèngjiā)适宜潍坊地区(dìqū)种植,增产幅度明显,综合抗性突出。通过该品种的推广,明显提高潍坊小麦粮食产量,保证小麦生产安全,同时抬升了小麦种植户(hù)的收入和种植积极性。
丘吉尔曾说过,我没什么可以奉献,有的(de)只是(zhǐshì)热血、辛苦、眼泪和汗水。从事(cóngshì)小麦育种十多年来,于海涛把青春全部奉献给(fèngxiàngěi)了小麦科研。“做农业哪有不辛苦,起早贪黑,挥汗如雨都只是常事。既然起步基础差(chà),那就要用更加的努力来弥补……”,对他来说,日常的加班是常态,节假日的休息更是奢望。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农历五月是麦收的(de)(de)(de)季节,要赶在麦收之前争分夺秒地完成(wánchéng)试验的前期准备和资料积累,五一劳动节就真的成为了努力劳动的节日,一头扎进麦田,授粉、杂交、选种,繁杂的田间工作还有扎人的麦芒,只能戴上破旧(pòjiù)的草帽,穿上长袖的衣裳,顶着日渐毒辣的太阳(tàiyáng),一天下来,如同洗了几遍澡一样。而麦收后还要进行考种、品种加代、撰写试验报告等,马不停蹄的同时还要迎来新一季的播种(bōzhǒng)以及平时大量的资料整理统计、试验内容的总结等,一年到头很难(hěnnán)有休息的时候。
五一杂交,端午麦收(màishōu),十一播种,在(zài)别人都在享受(xiǎngshòu)长假的时候,却是于海涛和他的同事们最忙的时候。野火相连打麦田,仰看斗转月低弦,为了研究,他经常凌晨5点就要赶赴田间地头,晚上直到天色渐黑(jiànhēi)才能收工,一天工作在15个小时以上。为了节约时间,一天三顿饭也只能馒头就水凑合吃喝,但是每次抬头看到(kàndào)被傍晚阳光渲染(xuànrǎn)过的麦子,着实金黄起来(qǐlái),心情也美丽起来,“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值得我为此付出一切。”
为搜集种质资源,了解品种的适应性,推广“潍麦”系列品种,每到小麦灌浆后,于海涛都要到河北、河南、山西(shānxī)及省内各地考察,十年来跑(pǎo)了数十万公里。“不是在(zài)田间做研究,就是在风尘仆仆的考察路上(lùshàng)”。同事评价他。
努力不会白费,汗水不会欺骗。“十多年来我(wǒ)的工作有了(le)(le)较为显著的成果,获得了多项专利、荣誉和(hé)奖项,但真正让我自豪和骄傲的是为中国农业和小麦产业尽了我最大的努力,让农民更多收获、更加富裕,为国家社会稳定,种质粮食安全做出了我自己的贡献!”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小麦(xiǎomài)育种研究(yánjiū)的(de)成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农科院领导(lǐngdǎo)同事的支持。在加入农科院不久后,于海涛就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shì)无法在科研中做到面面俱到的,自那时起,他就开始注重课题组的团队建设,挑选精兵强将组成了一支小麦育种科研团队,现有博士23人,硕士13人,本科1人。
工作(gōngzuò)中,于海涛处处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要求成员(chéngyuán)们既然选择了这一行(yīxíng),就要耐得住寂寞,扑下身子到田间地头(dìtóu),注重学以致用,把书本上学(shàngxué)到的(de)知识举一反三用到实践中。另外他根据同事们的个人特点,分别帮助他们确定了日后(rìhòu)的科研方向和平时的工作内容,大家各有分工,却又团结协作。同时在繁杂的工作之余,注重和团队成员们的交流,经常举行团建活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经过几年的磨合,大家配合得越来越默契,团队取得的成果也十分显著。
种业要可持续(chíxù)发展,要育繁推一体化,必须加强科研院所与政府、企业、高校的联系,政科企教融合,才有助于种业成果的推广应用。于海涛(hǎitāo)带领团队(tuánduì)和山东菲达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潍坊丰瑞农业(nóngyè)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农业部门密切合作,坚持广泛开展农业新(xīn)技术(jìshù)、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助推构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机制和产业化全程服务体系的发展。
自2019年开始,他们(tāmen)先后在昌邑、高密、寒亭建立了(le)潍坊市农业科学院示范基地(jīdì)、山东省良种工程小麦项目示范基地、山东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潍坊综合试验站示范基地,开展新(xīn)品种、新技术示范,定期组织科技培训。团队帮助昌邑市青阜农业公社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走“种养加一体(yīt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fāzhǎn)”之路(lù),实行(shíxíng)“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开展耕、种、管、收、储、加、销全程(quánchéng)社会化(shèhuìhuà)服务,打造了一处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综合体,每年带动农民节支增收3000多万元,流转托管土地面积10.6万亩。该项目是目前省内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基础设施配套最全、服务链条最完善的农业生产经营项目,将(jiāng)昔日贫瘠的盐碱地变成了肥沃的屯粮田。
十四五期间,于海涛主持选育了1个国审小麦(xiǎomài)(xiǎomài)新品种(xīnpǐnzhǒng)(pǐnzhǒng)、5个省审小麦新品种,获得7项(xiàng)植物新品种权,有效推动了潍坊市种业创新和小麦产业发展(fāzhǎn)。主持选育的小麦新品种“潍麦12”作为潍坊市首个国审小麦新品种,填补全市 18 年(nián)未有自主小麦新品种的历史空白。2023年“潍麦13”“潍麦15”“潍麦16”通过审定(shěndìng),占同年全市审定作物新品种的 50%。“潍麦 13”于2025年入选山东省农作物优良品种“苗头型”小麦品种,并被列为潍坊市主要粮油作物主推(zhǔtuī)品种,“潍麦15”在第七届黄淮麦区(màiqū)小麦新品种地(dì)展博览会中获评专家推荐品种、2025年被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zǒngzhàn)评为综合表现突出品种,“潍麦16”于 2024年以实打亩产892.52公斤刷新潍坊市小麦单产(dānchǎn)纪录。“潍麦”系列小麦以其高产、抗倒伏、抗寒性强等特点深受农民欢迎,在山东省、山西省、河北省等地实现了大面积推广种植。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下一步,我们将在传统育种(yùzhǒng)技术基础上,充分运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双单倍体育种、聚合育种等先进的生物育种技术,重点开展(kāizhǎn)高产抗逆广适小麦(xiǎomài)、强筋小麦、功能保健小麦的选育工作,同时聚焦小麦深加工产业链(chǎnyèliàn)发展,以满足绿色农业(nóngyè)和农业供给(gōngjǐ)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为潍坊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为潍坊乃至全国小麦产业注入新活力(huólì),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于海涛说。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